• 成都希尔顿酒店欢迎您
成都 武侯区 天府大道中段666号,近天府软件园。
电话 :
行业资讯   -   The News

争夺喜达屋安邦万豪之争继续升级

争夺喜达屋安邦万豪之争继续升级

        喜达屋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就在万豪即将把喜达屋收入囊中之际,安邦“横刀夺爱”。短短半个月之内,安邦三度出手,收购价格从129亿美元飙升至142亿美元,将万豪逼入墙角。

  一旦安邦与喜达屋达成收购协议,就将刷新中国大陆买家收购美国房地产资产的最高单笔成交记录,也将是美国酒店业史上最高的成交记录。

  不过,财新报道称保监会明确表态,不支持安邦近期两笔海外并购持,为该交易的前景平添变数。还有很多人都很奇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保险公司,近两年竟疯狂“海淘”,钱从何来?

  志在必得

  喜达屋董事会本周一称,安邦领衔的财团已提价至每股现金82.75美元,总收购价升至141.5亿美元,董事会认为这一报价更优。喜达屋股价盘前涨2.5%,万豪国际股价盘前涨3.4%。

  上周,喜达屋的另一个追求者——万豪国际刚刚将报价提升至每股85.36美元,远超安邦上一轮提出的每股78美元的修正报价。不过万豪报价提案并非是全现金支付。根据万豪上周的方案喜达屋股东将获得每股21美元现金,再加0.8股的万豪国际普通股。收购完成后,喜达屋股东将获得新公司约34%的股权。

  不过万豪的这一努力却再度“打水漂”。喜达屋董事会称,公司3月26日收到了来自安邦领衔财团的非约束性要约,希望以81美元/股的价格现金收购喜达屋的全部流通股。在与公司法律和金融咨询方商议之后,董事会决定该方案比此前万豪的收购方案“更优”。

  当天,喜达屋在与安邦商谈时,安邦又将收购价格修正至82.75美元/股。双方将继续就非价格条款进一步商议,并拟定最终文件。

  加上喜达屋和万豪的4.5亿美元的“分手费”,安邦的方案价值至少145亿美元。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不理智的叫价”,美国地产业咨询公司Green Street Advisors高级分析师Lukas Hartwich(卢卡斯·哈维奇)对《棱镜》表示,“去年喜达屋刚开始寻找买家的时候,市场普遍叫价在80美元每股到100美元每股之间”。

  一旦安邦与喜达屋达成收购协议,就将刷新中国大陆买家收购美国房地产资产的最高单笔成交记录,也将是美国酒店业史上最高的成交记录。

  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看待这场交易:安邦保险的最新报价是以喜达屋营业收入的13.5倍进行作价,而黑石集团2007年买走希尔顿时,给希尔顿的作价是营收的15倍。

  万豪国际CEO Arne Sorenson(阿尼·苏洛逊)上周作为企业家代表随美国总统奥巴马赴古巴进行了历史性访问。而在古巴期间,Arne被财经媒体对于竞价喜达屋的追问却占据了最多的媒体篇幅。

  “只能说,去年我们以122亿美元签下喜达屋,是个便宜得令人无法置信的交易”,Arne说。

  横刀夺爱

  华尔街见闻此前曾报道了美国酒店连锁营运商万豪国际本想与喜达屋“联姻”,打造全球最大酒店集团,但中国安邦保险集团突然“杀入”,这场“联姻”横生变数。

  安邦领衔的财团正在和万豪争夺喜达屋剧情如下:

  2015年11月,世界两大酒店集团万豪国际(Marriott)和喜达屋达成协议:万豪以每股2美元现金加0.92股万豪股票收购喜达屋,总值122亿美元。同时,喜达屋股东还将得到价值每股5.83美元的Interval Leisure Group(ILG)公司的股票(ILG买了喜达屋现有的分时度假资产)。此时安邦已经有意向介入,但资金准备尚未到位。

  3月14日,安邦领衔的财团“横空插足”,开价每股76美元全现金,高于万豪国际提出的每股68美元现金+股票。安邦的收购总价将为129亿美元,高于万豪提出的122亿美元。

  3月18日,安邦将收购价提高至每股78美元,交易总价达132亿美元,解约金为5000万美元。喜达屋表示将优先考虑安邦的新报价,倾向于解除之前与万豪签署的收购意向书。

  3月21日,万豪国际反击,大幅提高收购价至每股85.36美元,方式为每股21美元现金+0.8股万豪国际普通股,喜达屋股东将在收购完成后获得新公司约34%的股权。新的收购总价升至136亿美元。喜达屋放弃了安邦的新报价,与万豪国际签署修订版并购意向书,并将解约金从4亿美元提高至4.5亿美元。

  这次万豪也把攻防推到极致。它不仅提高现金比例和毁约金,并将预计的未来协同效益目标上调25%。

  喜达屋和万豪的修订后并购意向书禁止喜达屋与安邦进行沟通。但在喜达屋股东4月8日对万豪报价进行最终投票之前,安邦仍可以提出新的收购要约。

  万豪的困境

  安邦最新的收购要约,真的把原本志在必得的万豪逼到了墙角。

  据BusinessInsider报道,相较于万豪,安邦集团显然更有能力采取长期价值投资的策略,即便出价远远高于公允价值。但该报道指出,和中国买家的交易通常都更为复杂,但考虑到安邦收购的不确定性,喜达屋仍有可能选择万豪。这也是万豪高层提醒喜达屋的一点。

  留给万豪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目前喜达屋股东投票表决大会定在4月8日。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万豪必须考虑现有股东的利益。万豪方面承诺,这项收购对公司2017、2018年调整后每股收益的影响是中性的。如果万豪再度提高报价,股价或面临下行风险,对现有股东利益造成损害。

  彭博称,这家89岁的老牌酒店一直在通过收购酒店来实现全球扩张。但从前还没有一个标的像喜达屋这么大规模。现在万豪的选择包括,“割爱”把喜达屋让给安邦;或者,万豪可以通过出售其它资产来筹资以出得更高的现金来收获喜达屋的芳心。

  彭博援引商业地产服务公司Savills Studley公司董事总经理Tom Baker称,鉴于万豪已经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要他们退出肯定是“不愉快”。但问题是,他们出价的上限在哪里?

  业内人士称,后一种方法并不容易,但看起来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动机何在?

  万豪-喜达屋的计划购并案遵循的是传统西方商业逻辑:合并、提高品牌效应、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和利润率。经典的管理逻辑都指向一个万豪和喜达屋的美满结合。据第一财经分析:

  万豪在宣布并购时解释集团可以获得的系统协同效应和可以节省的成本。他们预计此项兼并能减少2.5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事实上,节省运营成本只是故事的一半。

  另一半的协同效应来自万豪和喜达屋战略资产的相配性。分析截至2015年11月16日的数据,在众多的连锁酒店中,万豪具有高度的轻资产特征。它的EBITDA中87%是酒店管理费。自己拥有或租赁的酒店收入来源只有6%。相比而言,喜达屋的管理费来源是68%,自有酒店是21%,产权度假屋收入是11%。兼并后,万豪将既有来自经营管理的轻资产收入,又有实体酒店的收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匹配组合度将大大提高。

  往深度看,万豪新的资产组合还有国际优势。旧万豪的主要市场在美国。它过去系统中客房的国际市场额度只有21%,而喜达屋在国际市场的客房数量占系统的57%。最有吸引力的是,喜达屋目前在建的客房中,61%是在国际市场,收购喜达屋,新万豪国际还可以将其25%在亚洲的收入纳入囊中。简言之,此番兼并后,万豪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大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保险业出身的安邦对于喜达屋如此穷追不舍呢?对此坊间有很多“资本流出”等阴谋论的猜测。华尔街见闻在此仅从商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豪华及奢华型房地产近些年一直是最抢手的资产,部分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地段和建筑成本让他们难以被取代。在美国住宿业处于长达6年的复苏阶段后期之际,尽管酒店房价和入住率增长缓慢,但市场对久负盛名的酒店依然需求强劲。

  考虑到安邦此前先后收购了华尔道夫和Strategic酒店,如今又通过喜来屋进一步完善在酒店业的布局,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兀的决策。

  在酒店旅游业浸淫了超过14年的浩华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戴雪英则认为,安邦是看上了喜达屋的“优质客户数据”。

  个人认为,这是此桩交易案最富有想象力的部分。安邦,作为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基本存在两类需求:享受生活方式以及为个人财富保值增值。而在这两个诉求上,酒店类物业恰恰是高度匹配此类客户需求的。全球优质的酒店物业,也是提供最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空间。在享受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安邦可协助客户投资于优质物业资产,实现个人财富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喜达屋这样的全球优质酒店管理公司,也同样拥有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通过更为强大的系统打通保险业和酒店业的客户数据库,将实现客户资源在不同环节上的共享,实现客户在不同生活方式类产业和领域的消费和投资,这是共享经济的生意模式,有利于安邦实现其客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以及生态圈的搭建。

  这或许是与万豪重组所不具备的想象力,万豪和喜达屋不仅在品牌定位和客户资源上存在重叠,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上也是高度同质。从未来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看,异业融合所带来的想象力和生命力远远超过同业融合。此外,未来的生意模式就是经营客户,经营客户的黏性和频度。与其他消费业态相比,酒店业态本身是低频消费属性,但通过与其他高黏度或者高频业务关联,则可能带来更好的客户经营。

  风生水起

  近两年,安邦在海外的频繁收购直叫人“咋舌”。

  同样在三月,安邦65亿美元买下豪华酒店运营商。彭博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称,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 LP)同意将旗下地产投资信托企业Strategic Hotels &Resorts Inc.转让给中国安邦保险集团,交易价约为65亿美元。

  若交易成功,则将是中国大陆买家收购美国房地产资产的最高单笔成交记录,也远超安邦2014年购买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所花费的19.5亿美元。当年的交易价格是美国酒店业史上的最高成交纪录。值得注意的是,黑石原本打算只出售Strategic酒店集团的部分资产,而安邦先发制人提出购买整个资产。

  “土豪”安邦今两年来四处出击,公开资料显示,安邦自2014年起开始进行海外投资,至此完成的交易包括,以19.5亿美元买下纽约华尔道夫酒店;2.2亿欧元收购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2.19亿欧元收购比利时劳埃德银行100%股权;约1.1万亿韩元拿下韩国东洋人寿57.5%的控股权;以1.5亿欧元收购荷兰VIVAT保险公司100%股权;以15.9亿美元收购美国信保人寿。

  2015年间,安邦还曾试图以4.1亿美元收购美国纽约美林金融中心;11.7亿美元收购英国伦敦Heron大厦等。

  以上交易总计约69亿美元,约合438亿元人民币。加上近期两笔未完成的对于海外酒店的收购,总的海外投资额度已达1716亿元人民币。

  下图更加清晰的列出了安邦近两年的“手笔”:

争夺喜达屋安邦万豪之争继续升级

  保监会不支持

  尽管安邦在海外收购上风生水起,但国内监管部门似乎对此并不支持。

  财新上周报道称,保监会对安邦近期两笔海外并购持明确不支持态度,理由之一指,安邦的境外投资已经碰触了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不超过总资产15%”的监管红线。

  要符合“境外投资余额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的监管要求,安邦在2015年度的总资产至少需达到1.14万亿元。

  若论集团总资产,因2011年收购了成都农商银行后又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安邦并表后的总资产已经轻松逾万亿元。但2014年年报显示,安邦人寿的总资产1195.29亿元,安邦产险的总资产为2088亿元,也就是说,若不算并表资产,安邦集团的总资产显然不太可能在2015年达到万亿。

  据财新,安邦集团董事长吴小晖表示,“安邦资产规模远超万亿,有足够的资产可以进行对外投资。”不过,吴小晖并没有解释其资产来源。而保监会也明确表示,对外投资比例的计算上将以安邦保险的资产为分母,而不是以并表后的总资产作为分母。

  《棱镜》也援引安邦内部知情人士称,安邦保险集团总资产目前已经超过1.9万亿元,因此在境外投资余额上,尚有更多的“资金弹药”可用。

  而对于“总资产”究竟指的是集团总资产,还是集团旗下保险业务的总资产这个问题,《棱镜》采访到的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等人均表示,应该以集团总资产来计算。

  钱从何来?

  分析师一直质疑安邦激进的并购,认为由于安邦在其他领域进行高风险投资,这些风险会削弱其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但在刚刚结束的博鳌论坛上,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吴小晖对《棱镜》表示,安邦保险全球发展态势良好,所有投资项目均已实现盈利,安邦资产规模也在随之增长。“资产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全球寿险保费的增长,有着资产配置卓越能力的安邦,有着强劲的境内外投资后劲。”

  很多人都会奇怪,两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保险公司,是如何迅速崛起的?支撑其在资本市场不计成本吸筹的巨额资金,究竟来自何处?

  首先,有钱任性的安邦有着一帮“土豪”股东。

  华尔街见闻此前曾提到,安邦保险的前身安邦财险成立于2004年,由上汽集团联合中石化等数家央企设立,最初的注册资本仅5亿元。不过,随后在股东雄厚资本实力的支持下,成立之后的安邦财险接连增资,2009年时已至51亿元。2011年9月再度增资至120亿元。

  最大手笔的注资来自于2014年。今年4月,安邦保险股东就已大手笔增资180亿元,注册资本金达到300亿元。

  保监会今年12月披露,安邦保险再度获准增资319亿元,增资之后注册资本金一举达到619亿元,资本金规模跃居市场首位,远超“亚军”人保集团的424亿元,由一家中型险企一举跨入保险巨头行列。

  第二,多家媒体调查,除了股东注资,保费是支撑安邦金融帝国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仅2014年1至11月,安邦人寿上海分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已达到约109亿元,远超老牌保险公司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的91亿元、67亿元。去年同期安邦人寿在上海分公司保费收入仅有549.26万元,规模增加1984倍,如此暴增让业界大为惊奇。

  此外,安邦海外收购的资金来源,除了保险资金还包括银行贷款等渠道。此前,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建设银行拟为安邦财团收购喜达屋这一交易提供大额贷款,具体金额不详。




上一篇:酒店主动摘星只是自救的一种
下一篇:华侨城2015年净利润下降2.8%
返回

我们的承诺

  • 一经确认保证有房
  • 严格保密顾客信息
  • 官方最低优惠预订
  • 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会议、餐饮、娱乐

  • 会议室
  • 餐饮
  • 游泳池
  • spa水疗